2016年末,习大大讲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后,2017元旦期间,央视播出了《2017:闪亮的坐标》的纪录片。在近期中国实体经济、制造业发展陷入各种论调旋涡的时候,作为片中唯一的企业家、实业家-王传福及其所带领的比亚迪,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另外的一面。
互联网红利消失
为什么我们会在这里谈论实体制造业?互联网的红利正在逐步消失,能挑大梁的只有制造业。
美国是最鲜明的例子,奥巴马离任前夕、川普上位后都在不断呼吁美国制造业回归,对于这样一个以华尔街金融资本及互联网科技横行世界的国家,已经开始冷静回归振兴传统制造崛起。
而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业的生存环境和要素一直在变化,因此造就了三波不同的制造业浪潮。
第一波,以食品、五金、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品制造业。创立于八十年代,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只要你能生产,就立马有市场。
第二波,以电脑、服装制鞋为代表的出口加工制造业。崛起于九十年代,国门进一步被打开,人民币大幅贬值,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笑傲全球,只要你有海外关系,根本无需担心销量。
第三波,以房地产为龙头的重工制造业。2000年代,沿海加工业的兴起,推动了收入的增长,城市化浪潮带动下游重工业的庞大需求。挖煤的、炼铁的、造汽车轮船的,无不赚的盆满钵满。
而当各行业市场逐渐由扩张向稳定转变时,捅破行业规模天花板的法宝却唯有多元化战略。传统制造企业发展至今,有衰退,有向荣。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企业在适应供需转变过程中,多元化转身的“快速反应”与“成本消耗”控制。
比亚迪就是一家善于“快速反应”提前战略布局的典型企业。
“不等风来,迎风上”
22年前王传福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辞职,下海创办比亚迪。在企业成长初期,遇到很多困难,找不到投资,买设备遭人冷眼。最后横下心来,自己潜心研发电池技术,自己搭建生产线。今天,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锂电池的领导者,比亚迪也拥有全球最大的电池生产基地。
然而王传福并不满足于成为“电池大王”,2003年果断进军汽车领域,那时正值中国车市最好的几年,比亚迪燃油车一度成为自主品牌销量前三,并长期蝉联过单一车型销量王。而随着众多自主品牌及其车型的涌入,合资品牌不断价格下探,传统燃油车市场增速开始放缓,市场趋于饱和。
看到这样趋势的王传福2008年带领比亚迪不声不响地生产出全球第一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在历经几年沉浮,新能源汽车这个新的蓝海,比亚迪再次成为全球的领先者,2015年全年销量全球第一。从2016年的销量趋势来看,比亚迪应该能捧得一个双连冠。
中国汽车工业在做了60年的跟随者之后,终于让国人扬眉吐气,在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历史上,烙下了属于中国汽车企业自己的特殊印记。
比亚迪新能源车542战略,代表比亚迪新能源车优异性能
而今,当年被投资人不看好的“小作坊”已经发展成为在全球拥有22万员工,30个生产基地,年营业额过800个亿(2016年可能破千亿)的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开创者。当年在比亚迪最困难的时候,比亚迪决定出让20%的股权换取投资人300万人民币,被投资人拒绝。今天,这20%的股份,可以换来300个亿!
所以不要嘲笑造空调要造手机,生产电池的要造汽车,这才是世界的常态。
我们很多人的第一个手机来自一个伐木的公司(诺基亚),现在为一个电脑公司造出的手机卖肾(苹果),开着一家电池公司造的车(比亚迪),而未来甚至还会坐上它家的轨道列车。
不等风来,迎风上,比亚迪几次基于垂直创新的华丽转身,不仅完成面向未来的多元产业布局,也最大程度的节约了战略布局成本,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未来十年,制造型企业发展必须踏准
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是中国版的“
而再来看现在比亚迪涉足产品线领域:
比亚迪新能源全产业布局
IT——比亚迪为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公司提供电池、零部件、整机等方面的OEM和ODM服务,主要客户包括三星、华为、东芝、惠普、华硕等。
汽车——比亚迪的“7+4”战略,已经覆盖私家车、城市公交、环卫、物流、出租车等多个产品条线。
新能源——比亚迪的太阳能和储能产业风生水起,2016年非洲规模最大的单体电站正式落成,产生的电力能够支持86000户家庭日常使用。该电站全部使用比亚迪太阳能组件。